东方之星
师乐汇

运用图表解释数据——反思幼儿数据分析能力的发展

2017-11-02 11:55:32

东方之星思维教育机构    刘卿

“数据分析”听起来似乎离幼儿的生活比较遥远。但实际上数据分析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非常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话题。数据分析的活动,综合了很多种思维能力的发展,是运用多种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数据分析活动中,分类、计数、比较、分析、表达等各种能力综合运用和发展。《3-6儿童学习发展与指南》中,明确在数学认知的领域提出了对数据分析能力的要求:“能用简单的记录表、统计图等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在思维课程多年的实践活动中,我们也设计了很多有关数据分析的游戏活动。在这些活动的进行中,常常会听到教师的一些疑问,小班就开始数据分析活动,幼儿能否接受?实际上,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基于大家对数据分析的理解,严格的文字和数字图表的数据分析幼儿确实难以理解。但是,数据分析的含义不仅仅指的是这种严格意义的文字和数字图表。对于幼儿数据分析能力的发展也需要进一步反思,本文我们将结合教育实践来围绕幼儿数据分析能力来展开讨论:

一、数据分析活动的三个环节

数据分析是一种将“区分和分类”与“数与运算”结合起来的活动。对于学前阶段的幼儿来说,涉及的是一些简单的数据分析活动,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环节:

1、根据属性对事物进行区分和分类。

2、组织有关事物的数据以图表形式表现。

3、描述数据并分析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数据分析的过程是从对事物进行区分和分类开始的。幼儿首先对事物按属性进行分类,然后再进行量化,在区分和分类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比如“坐什么交通工具来幼儿园”这个活动,首先要进行的是讨论,在自由表达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整理:步行、骑自行车、开车、坐公交车等。

对数据进行分析之前,要把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各种形式的图表就是组织这些数据的形式。通过这些图表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数据所代表的意义。这个环节是最需要教师指导的环节,尤其是最初的活动中,教师需要考虑好图表的形式,并帮助幼儿整理他们分类和讨论的结果,在图表上用易懂的方式表达出不同的选项。同时,教师还需要预设好图表的构建方式:让幼儿用什么样的方式在这个图表上记录下自己的选择。

在制作好的图表的基础上,进行描述和分析,是数据活动最终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谈论他们制作的图表,表达图表说明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主动运用各种概念词语,比如:多于、少于、一样多、最多、更高等。

二、数据分析的问题一定要由生活中的需要引发,体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

小班的幼儿已经有了自发的数据分析的活动,这种活动更多的起源于生活,有着实际的价值,并非是由教师提出的。比如,孩子们会争论喜欢黄的人多,还是蓝色的人多。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孩子自发的一些讨论顺势提出数据分析的话题,也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出。但这种提问的引出一定不是直指数据分析结果的,而是引发讨论层次的。

例如:小班幼儿刚入园的时候情绪不稳定,教师想制作一个关于幼儿心情的图表。有些教师会直接列出几种不同的心情,然后提出问题“我们来看看小朋友们上幼儿园都是什么心情,高兴的多还是不高兴的多。”实际上,这种活动是让幼儿按教师的意愿去分析,更多的是记录和分析结果,失去了数据分析活动的起点:根据属性进行区别和分类。

换一个方式,可以讨论为开端,询问幼儿今天上幼儿园感觉怎么样?教师全面记录下幼儿提出的感受,用图标的形式标注成一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当作帮助幼儿记录的人,而不是引领幼儿的人,要帮助幼儿做出合适的表格。表格中要把幼儿提到的各种心情包含在内,例如:开心、悲伤、害怕。也就是说,设计哪些分类的类别,应该起源于幼儿的讨论,使幼儿感受到数据分析的起源和意义,而不是教师赋予的某个题目。

三、对于低年龄的幼儿,应以实物图表或图画图表为主要形式

儿童学习构建和理解图表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阶段。并非上了大班就一定能理解抽象的统计图表,前期需要有铺垫和准备。

1509594689.jpg  

实物图表是最直观的一种图表。这里的实物既可以是要分析的事物本身,也可以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实物,例如可拼搭的立方体积木。幼儿如果想知道是喜欢黄色的人多还是喜欢蓝色的人多。可让每名幼儿选择一块黄色或蓝色积木,最后分别垒高,比较黄色和蓝色积木的高度。在活动中,幼儿运用实际的物品来制作图表,可以获得更加直观的认识。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实物应该是统一的(一样的大小,具有可比性),这样才能通过直观的印象获得对数据的正确认识。

1509594878.jpg图画图表是以图画的形式进行表征,比较适合表达难以用实物进行统计的一些图表。比如,幼儿一起讨论家庭中的人数,分别有3、4、5、6人。每个人用一张小照片或一张自己画的头像代表自己,分别贴在不同的年龄下。在这样的图表当中,每一张图画代表着一名幼儿,幼儿能真切地在图表中感受到自己,感受到其他幼儿,更好地理解图表中所传达的信息,以及图表代表了什么。

在实物图表和图画图表的基础上,可以逐渐引导幼儿采用标准图形的方式制作图表。例如用长方形或正方形来制作图表,这种图表更接近正式的统计图表。

四、数据分析活动中要注意的问题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图表,都需要教师帮助幼儿进行汇总和整理,很难完全凭借幼儿自己来制作完整的图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

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真实的主题。活动不吸引孩子,孩子就很难取积极地参与和思考。所以,在主题的选择上,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或者结果能对幼儿产生真实影响的。例如:喜欢吃的水果分别是什么?投票决定教师选择哪本书进行阅读。投票选择加餐点心的种类和数量等。

每名幼儿要有独立表达,制作数据表的机会。每个幼儿都应该独立地去展示自己的数据,在数据表上用各种形式的表征表达自己的选择。尽量避免简单的使用全体举手投票的方式,这种方式会造成幼儿之间的相互影响,或者无意义的跟随举手。教师也应该避免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态度上的暗示,幼儿可能会跟随教师的暗示做出教师比较倾向的选择。

关注图表的排列方式。图表是竖直排列还是横向排列并不是严格的问题,但是对于低年龄阶段的孩子,尤其是刚开始进行数据分析活动时,应尽量采用竖直并且从下向上的方式进行,这样符合幼儿的比较习惯,大多数幼儿熟悉高度的比较:底线在一个水平,谁高就应该是更多的(如图1)。

为每名幼儿做上标记。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图表,最好能标注上幼儿的选择,让幼儿在这个表格中,能看到自己所做的选择在什么位置,这有助于幼儿对图表更加感兴趣。比如,在图画和长方形纸条上标注上幼儿的姓名或照片,让幼儿明确感受到自己的数据在图表中的位置,自己的数据对于整个图表的意义。

注意表征物的可比性和间隔的排列。无论是用实物、图片还是一些标准图形来构建图表,都要保证这些表征物具有可比性,间隔统一。试想,如果这一列用大正方形表示,下一列用小正方形表示,怎么能从图表中一眼看出谁多谁少。同样,如果排列的稀松和排列的紧密同样也是无法进行直观比较的。这样就失去了制作图表的意义,用直观的印象获得对数据的分析。


评论
  • --暂时没有回复--
×

用户注册

×

用户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