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星
师乐汇

挖掘思维游戏课程中的社会性发展价值

2017-11-02 15:39:10

东方之星思维教育机构   邓亚男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协调的过程,思维能力的发展绝不是单一的线性发展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社会性发展与思维发展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我们期望通过本文能为思维游戏课程的开展提供一种思路与方法,以帮助教师们在实践中更多地发现与挖掘思维游戏课程中社会性发展价值,从而进一步将思维游戏课程与幼儿园的社会领域的课程进行适当的融合。

价值体现之一:培养幼儿的情绪智力,促进其情绪理解和情绪表达能力的发展

关于情绪智力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国内外关于情绪智力的研究表明:情绪理解、情绪表达、情绪调节是情绪智力的三大方面。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情绪体验,从而发展其认识情绪、表达情绪和初步的调节情绪的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情绪智力,从而发展其情绪情感能力。

情绪理解能力主要指对自己和他人面部表情、身体语言、音调和语言内容等的辨识和体会的能力。发展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就是要使他们能够准确感知自己的情绪体验,辨识他人的情绪表现,并具有一定的移情能力。在思维游戏课程中,行为类游戏的目标就旨在发展幼儿对情绪情感和行为的理解、判断能力,这里的行为信息指的是通过非语言线索获得的信息,是人类交往中的感受、想法、愿望、情绪、情感、意图以及表情和动作等。通过行为类游戏可以帮助幼儿理解、评价他人的情绪、情感和行为,从而对自身的情绪情感和行为进行相应的调节。相关研究发现3-6岁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其中3-4岁左右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会出现显著变化。所以,小班和中班幼儿是情绪理解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可充分利用行为类游戏来帮助幼儿正确识别游戏中人物、动物的多种表情、行为,对其反映出来的情绪进行判断。

例如在小班的行为类游戏《娃娃画报》中,游戏中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人物及其动作的卡片让幼儿进行记忆,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卡片时,可以通过对卡片上人物的表情、神态、动作及其背后的原因进行提问,帮助幼儿理解人物的情绪,一方面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情绪,另一方面,幼儿对人物画面的记忆也就不再是纯粹的对图形细节信息记忆,而是具有一定含义的“行为信息”的记忆。中班行为类游戏《动物乐园》是培养幼儿通过观察图片上的内容,理解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并根据理解推测故事情节、人物的对话与心理活动。在这个游戏中,教师可充分引导幼儿根据表情、行为等信息来揣测人物的内心感受和事件发展,同时,可通过询问幼儿:“是什么使得XXX这么高兴”,引导幼儿对情绪的产生原因进行评价和判断,从而发展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

情绪表达能力是指个体将其情绪体验和感受通过行为活动表露于外。适当引导和鼓励幼儿的情绪表达,可以帮助幼儿幼儿较准确合理地或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体验和感受。在思维游戏活动中,游戏性是活动的典型特征,这种特征正是基于我们对幼儿年龄特点的考虑,给幼儿提供了一个丰富又适宜的情境。思维游戏每个单元的游戏都围绕一个情境展开,4-6个活动为一单元,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幼儿的情绪情感都沉浸在某个游戏情境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游戏情境,让幼儿在完成一定的思维目标的同时,将自己的感受或者情境中人物、动物的感受用语言、动作、操作活动来表达出来。游戏情境对于幼儿的作用不容小视,尤其是对于低年龄幼儿,教师应避免为了实现某个单一的思维操作目标,而忽视游戏情境的作用。幼儿常常会沉浸于某些看似与实现思维操作目标“无关”的情节中,教师对于这种情况不应该是完全制止的,而应在适当的时候给幼儿释放和表达的机会,游戏情境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的重要场所,幼儿可以体验情境中人物或动物的情绪,同时也可以与自己的愿望建立联结,一个好的教师则应该是鼓励幼儿去适宜并创造性地表达出这种体验和联结

价值体现之二:发展幼儿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控制是幼儿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幼儿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以及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是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思维游戏是具有明确的目标,且玩法完整的一种游戏形式,幼儿借助操作材料进行探索,并最终达成目标的过程也是一个克服困难的问题解决的过程,所以思维游戏的游戏性和问题解决的本质本身就为幼儿提出了自我控制的要求。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思维游戏的操作性特点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常规培养,以提高幼儿操作中的自我控制能力。在思维游戏中的常规是指遵守相应的“规则”,懂得操作材料的使用规则,遵守良好的“秩序”,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思维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为幼儿的思维探索提供了有效地支撑,但操作材料的使用秩序也为幼儿和教师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如何引导幼儿有秩序地收放材料、在不同游戏环节转换时如何选择材料与更换材料、在操作过程中根据要求有序的操作等,这些都是思维游戏隐含的教育价值,也为教师的教学指导与专业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空间。值得高兴的是在思维游戏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探索出了许多适宜本班幼儿的材料使用的方法,培养了幼儿良好的操作常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常规培养的价值不仅仅是在于优化思维活动过程,它对于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具备良好的操作常规的幼儿需要依据游戏的目标,克服无关刺激的干扰和诱惑,并适时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有条不紊地进行既定目的的操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相应地得到了提高。

其次,教师可适当运用言语调节策略来帮助幼儿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抵制外界诱惑和冲动,使幼儿更好地专注于自己的思维操作活动。研究发现,个体的自言自语及言语的内容对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言语对幼儿有提醒作用,同时有利于幼儿保持短时记忆中的行为信息,所以在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言语调节的方式来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例如适当提醒幼儿“还可以怎么做……”“你再坚持坚持就能看到结果了”“你这样表现很好” 等,或者指导幼儿学会使用“我要这样做……”“我应该先……再……”“我不能……”等自我言语来帮助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例如在大班游戏《图案乐园》中,幼儿在寻找图案序列中的规律时,可以提示幼儿边找边说“红、黄、绿、红、黄、绿……”,或者“黄方块、绿三角、黄方块、绿三角……”,这个时候语言的协助可以很好地帮助幼儿发现序列规律,同时也利于帮助幼儿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而不至于由于材料的复杂多变和游戏难度增加而分散注意力或放弃对游戏的探索。

当然,并非所有的思维活动类型都适宜用言语辅助操作,这种言语调节策略应该建立在不干扰幼儿思维操作的基础上,所以教师应注意语言提示的时机和频率,同时避免幼儿之间的互相干扰,否则语言不仅不能对幼儿自控能力起到作用,反倒会影响到幼儿的正常思维操作。同时教师还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研究发现,4岁左右幼儿可以利用外部言语来进行自我调节与控制自己的行为,6岁时转化为内部言语的调节,所以教师可以更多的在中大班幼儿的思维活动中适当采用出声言语调节策略。

价值体现之三:增强对规则的理解,促进幼儿社会规则意识的形成

对社会规则的认知是幼儿社会化的主要任务之一,幼儿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社会规则和社会期望,幼儿要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成员就必须理解这些规则。幼儿期是秩序感发展的关键期,也是规则意识形成的敏感期。游戏本质上都是带有一定规则的,幼儿在参与思维游戏本身即为幼儿提供了规则认知的机会:幼儿在游戏中按照一定规则来进行操作活动,在遇到困难时仍旧能够依据规则行事,最终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锻炼了思维能力,还将游戏的规则进行了内部转化和自我控制。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规则游戏活动,可以强化幼儿对规则的理解,这种理解能力将帮助幼儿逐步迁移到对社会规则的认知与理解中。

例如在小班游戏《小精灵到小镇》“游热闹小镇”活动中,需要幼儿理解游戏规则,根据需要选择出“最近的路线”,虽然每次要达到的目的地有所不同,但幼儿始终要遵循“最近路线”的规则,不断地寻找符合这一规则的路线。一开始游戏时,幼儿可能会不按规则走路线,或走得路线不是最近的,但幼儿渐渐会发现不按照规则将不能尽快到达目的地,不能赢得卡片,所以幼儿需要逐渐调整自己的操作,从而按照规则来进行游戏。经过这样的游戏过程,幼儿对规则的理解与认识逐渐内化,再遇到类似的游戏将会意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对幼儿来说,在脑海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则意识,这种意识将有利于幼儿对社会规则的理解与社会规则意识的形成。

教师在组织思维游戏过程中,还可以给幼儿适当的机会参与规则的制定,在思维游戏中,有许多游戏具有灵活可变化性,教师可鼓励大班幼儿自己来设计规则与游戏玩法,例如大班游戏《关系网》,在幼儿熟练掌握了事物间的关系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游戏中丰富的卡片材料,让幼儿来给游戏制定规则,例如找到具有相同关系、不同关系,或指定某种关系的卡片,只要能够实现活动目标,同时规则具有可行性即可。有研究表明,幼儿完全可以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通过相互讨论,协商制定他们所认同的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幼儿能够更加认真地执行规则,并及时提醒其他幼儿也遵守规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价值体现之四: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同伴在幼儿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幼儿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情绪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幼儿对环境进行积极探索的精神,对自我概念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提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发展目标应培养幼儿“乐于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思维游戏课程不仅关注幼儿的个体操作,而且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同伴交往的机会,需要幼儿合作或竞赛的方式来完成。

在合作形式的思维游戏中,幼儿的行为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有着共同的目标,合作游戏鼓励幼儿以合作的态度对待同伴,这种游戏可以促进积极的同伴关系的建立。这种合作形式在发散类的思维游戏中尤其有效。例如在中班语义发散类游戏《送礼物》“兔爸爸的礼物”活动中,幼儿两人一组,共用一套游戏材料,按照物品的相同点进行分类,合作进行“分礼物”的游戏,教师在指导这类游戏时要注意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分享,表达出自己的理由,这样双方都会发现许多自己想不到的物品之间的相同点,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学习接纳别人的不同意见。又如在大班图形发散类游戏《图形娃娃》中,教师也可以采用两人或多人合作的形式让幼儿发现更多的图形特征,并从不同角度将卡片进行多次分组。教师对合作游戏的评价应以小组为主体,得到表扬和肯定的小组成员能够体会到与同伴的合作是快乐的,与同伴合作还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幼儿同伴交往的兴趣。通过合作形式的游戏,在锻炼幼儿发散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帮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了良好的同伴关系。

在竞赛形式的思维游戏中,幼儿之间的关系虽然可能呈现紧张的竞争状态,但教师的有效指导可以充分发挥这类游戏的优势,更加有利于幼儿健康、积极的同伴关系的建立。基于幼儿年龄特点和社会化发展水平,这类游戏更多地适宜在大班幼儿活动中进行,竞赛的形式使得游戏更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例如大班游戏《勇敢者的游戏》,幼儿需要根据图案的排列规律从多个选项中选择出最合适的答案,教师可组织幼儿开展“抢答”或“擂台赛”等形式的竞赛游戏,让幼儿在竞赛的同时去准确、快速地寻找答案,同时在指导这类游戏时,教师应该重点引导幼儿关注游戏的过程,以及不同环节的交流总结,让幼儿明白竞赛结果的产生是与由过程中的表现所累积起来的,这更利于幼儿积极、健康的竞赛态度与同伴关系的建立。


评论
  • 15085580595
    2018-09-23 11:53:56发布

    涂777777832

    已有:0 条评论
    展开评论↓
    • --暂时没有回复--
×

用户注册

×

用户登陆